7月7日-7月8日,2020年全國高考大幕拉開。今年的高考因受疫情影響推遲了一個月。1071萬考生也因疫情見證并參與歷史,值此人生重要關口,不少后浪們心里一定揣著很多問題——高考后是上學還是擇業,該選擇什么學校和專業,如何利用好高考后的時光?相信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思考和抉擇。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湖北省委會主委周洪宇當年也面臨過相似的抉擇時刻。而且,因其所處年代影響,他的高考往事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今天,我們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高考回憶,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并祝愿莘莘學子們在考場上乘風破浪,金榜題名。
“我當時還在湖北省荊門縣姚河公社新華大隊插隊勞動,我原是武漢知青,1976年6月高中畢業后,響應號召到農村插隊落戶。受《奇特的一生》一書的影響,下放前,我為自己制訂了比較詳盡的學習計劃,告訴自己要加強時間管理,不要虛度光陰,要有備無患,不能把文化知識給丟了,相信社會總是會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當時的學習條件很艱苦,最大的困難就是白天做農活很累,沒有時間學習,而晚上有時間學習,卻沒有電燈,農村用的是裝柴油的馬燈,而當時的柴油銷量是有限制的,我們晚上經常要看書到12點,甚至到凌晨一兩點鐘,結果柴油就超支了。
每天堅持讀書,除了提高我們的文化水平之外,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排解下放勞動時身心疲憊所帶來的苦悶與彷徨,由于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又有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學習,我們終于克服了諸多困難,排除了戀愛的誘惑,專心學習。這就為后來的高考作了準備,所以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的。
得到高考恢復的信息是1977年10月下旬。說實話,我們當時根本沒想到會這么快就恢復高考了。某一天,大隊的廣播突然響了,說中央決定恢復高考制度,知青可以報名,沒有“出身”的限制,自愿報名,單位審核,只要過了線,體檢、政審合格,就可以讀大學。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正在外面勞動,很激動,覺得機會來了。那時候也沒有收音機,等我們聽到大隊廣播恢復高考的全社會通告時,已經是當年10月21日了,而考試是在12月初。
考前的每天晚上,我幾乎是整晚整晚的睡不著覺,進入了一種特別的焦急狀態,為自己的基礎太差,為自己過去沒有學好而感到焦慮。每過一天就少一天,有那種等待著上刑場的感覺,這種焦急狀態持續了近兩個月。好在這個時候,家庭的關愛和朋友的鼓勵,在精神上給了我莫大的支持。轉眼就到了12月份高考的日子,1977年12月6號和7號。考試那天,時值冬季,天很冷,學校很破舊,但考場紀律要求很嚴格。嚴肅的考場氣氛更是讓我感到忐忑不安,但做題之后慢慢就平靜下來了。
我的高考成績是280分左右,過了重點大學的分數線,算是中等偏上的成績,被華中師院歷史系錄取。
考取大學,對于我來說,有更深的意義。除了覺得個人的努力終于得到回報之外,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時代變了,是高考讓我重獲新生。所以我當時想,應該為國家做貢獻,而且開始形成一種報國的意識,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有了真正的內心認同,開始有了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