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是一場輸不起的攻堅戰。
9月初,全省發出脫貧攻堅秋季攻勢行動令,向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再攻堅”3個月。全市各區縣聚焦關鍵環節,扭住“精準”不放松,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
日前,全市第一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分別走進沿河、德江、思南、石阡,深入貧困地區,實地了解項目建設帶動情況。脫貧“做加法”,增收“有辦法”,項目帶動讓貧困群眾走上了致富路。
山旮旯長出致富果
2009年,石阡縣五德鎮村民聶文化還是一名下崗工人。
2012年,37歲的聶文化加入當地村集體經濟發展種植業。
2014年,該鎮成立了精品水果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作為省政府2014年新增的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之一。聶文化成了水果種植大戶。
“沒想過我能成水果種植大戶,更沒想過我能帶動群眾脫貧致富。”聶文化難掩喜悅。
8月24日,記者跟隨觀摩組一行到達石阡縣五德精品水果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如今的五德鎮是農業發展大鎮。其中,果農聶文化以種植水蜜桃為主,他的果園共230畝,一畝產量近2000公斤,年收入達40至60萬元,有長期工人近50名,帶動當地貧困戶100余人增收致富。
聶文化只是該鎮帶領村民致富的大戶之一。
五德鎮以“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發展模式,發展水果2.4萬余畝,有果農大戶280戶,年產值8000萬元以上,帶動4000余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以水果種植脫貧的村鎮不僅僅是五德鎮。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當地的空心李成了村民的“搖錢樹”。 “只要管好空心李,辦好農家樂,一年總收入有20萬元左右。”該縣沙子街道南莊村空心李示范園區果農田武高興地說,與五年前相比,他靠著3畝空心李基地,現在的收入翻了一倍多。
近年來,隨著南莊3A級鄉村旅游的升級打造,每年前往賞花和旅游的客人越來越多,在沙子街道,像田武這樣靠空心李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
目前,沙子街道南莊村空心李示范園區已發展到6萬余畝。其中,投產2萬余畝,覆蓋沙子、中界、曉景等鄉鎮(街道),上萬戶農戶受益。
產業發展富民
茶圣陸羽曾在《茶經》中盛贊思州茶“其味極佳”,早在明清時期,銅仁茶便已被人津津樂道。在距思南縣城30公里的張家寨茶園,山上茶園相連,山下流水潺潺;茶園之間,行行樹木錯落有致,綠意盎然。集中連片的茶葉基地,“茶”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
“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個月也才三四千元,現在光是采茶月收入就能拿3000多元。”茶農楊明星樂呵道。
綠了荒山富了民。正如茶農楊明星笑言,茶產業發展,讓百姓鼓足了腰包。
近年來,該縣以壯大茶業為脫貧主線,成立了張家寨現代生態茶示范園區,建成茶園3.2萬畝,其中,無公害茶園2.3萬畝、有機認證茶園3500畝。覆蓋張家寨鎮、鸚鵡溪鎮、許家壩鎮、寬坪鄉4個鄉鎮19個行政村。
2016年,園區實現生產總值5.59億元,銷售收入3.41億元,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帶動園區 及周邊群眾3993戶15707人實現就業增收,其中,貧困戶1832戶5313人。今年,園區流轉土地新植茶園2000畝,帶動農戶173戶774人增收致富,其中貧困戶49戶188人。
以產業扶貧為主線,向發展產業注力,全市各區縣正在加快脫貧攻堅步伐,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大特色產業扶貧發展力度,確保精準扶貧管長遠、扶到根。
在德江縣國家農業公園,該公園以煎茶鎮農業公園為核心,輻射堰塘、合興、復興、平原等周邊鄉鎮。其中,煎茶鎮農業公園內,以產景融合、農事體驗為主的農耕莊園,現已建成食用菌基地600畝、蓮耦基地800畝、油沙米基地1000畝、白茶基地1000畝,精品水果基地1300畝。
今年上半年,農耕莊園食用菌基地生產黑木耳150萬棒,產優質干品7萬多公斤,主要銷往重慶、云南、浙江等市場,銷售收入271.5萬元,純利潤42萬 元,實現集體經濟積累20.4萬元。
電商“e”路利民
8月24日,在德江銘仁食品有限公司市場銷售部,工作人員石順飛正在梳理本月的訂單。
“這個月又快銷了一萬件紅薯粉,銷得最好,有些買家建議,店鋪應該多上新產品。”石順飛看著月銷量,正和其他業務人員商量,下一步的發展計劃。
石順飛口中的店鋪“銷量冠軍”,正是德江銘仁食品有限公司“黔薯紅”牌方便粉絲。據悉,該公司主要以紅薯(馬鈴薯)為原料,現有“黔薯紅”“薯來康”“銘仁印象”三大品牌;主要產品有純紅薯粉、方便粉絲、休閑紅薯干、紅薯片等40多個系列產品。
按照石順飛提供的二維碼,記者掃到一個“德江縣城北郵政電商服務站”,店鋪內黔薯紅酸辣粉、早餐粉、水晶粉絲銷量很好。石順飛說,客戶只要選好商品,拿起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完成交 易,電商服務站隨后包裝發貨。客戶等著回家收快遞就行。
據悉,德江銘仁食品有限公司各類產品均采用“線上線下”銷售模式,目前已與黔郵鄉情、布谷電商、儺城電商等7家網店以及上海華聯、沃爾瑪、合力超市等各大小賣場,形成了長期穩定的銷售體系,年產值已突破1億元。
截至去年,公司發展貧困戶新增種薯面積1.5萬畝,遍及了全縣近20個鄉鎮85個貧困村。現公司實施的脫毒甘薯產業,每年能帶動貧困農戶1萬人次以上就近就業,免費培訓種植技術3000人以上,產業帶動2000戶以上貧困農戶脫貧。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去年,我公司爭取到項目資金1500萬元,主要推行‘土地流轉獲租金、基地務工獲薪金、入股分紅獲股金’的‘三金模式’,為每個鄉種植戶創收500萬元以上。”